诉前联调指引
一 什么是诉前联调
矛盾纠纷一定要到法院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吗?不一定。到法院起诉俗称“打官司”。“打官司”是一项高度专业性的活动,一般需要委托专业律师进行,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耗时费力,成本高昂,世界各国概莫例外,而且愈是法治发达国家愈是如此。因此,探索建立更便利更适宜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让人们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公平正义是现代国家的历史使命之一。
所谓诉前联调,具体而言,就是在全省各县(市、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法委牵头、综治办协调、法院为主、多方参与”的联合调解平台,对当事人起诉至各县(市、区)法院的各类矛盾纠纷,在立案前先行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组织、协调相关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进行调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的一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二 诉前联调有什么好处
诉前联调机制运行近几年来,各地的经验显示,通过诉前联调达成和解的比率甚高,当事人对结果感到满意。诉前联调的好处很多,其中包括:
(一)程序简便,不收取费用。
(二)当事人可避免诉讼中出现的矛盾升级、激化或其他风险。
(三)当事人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调解的形式多样,不限场所,时间自由,化解纠纷快速有效,一般7日内即可结案。
(五)调解协议是各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达成的,一般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六)调解协议成功达成后,当事人可以共同申请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
(七)调解协议的条款可保密不公开。
(八)调解解决纠纷有助于维持各方当事人的关系,甚至改善关系。
(九)调解于15日内达不成协议的,法院优先办理立案受理手续。
三 诉前联调范围
(一) 下列民商事纠纷可以进行诉前联调
1.民间借贷、电信欠费、信用卡欠款、物业服务管理等合同纠纷;
2.婚姻、赡养、抚养、扶养、继承等婚姻家庭纠纷中涉及财产部分的纠纷; 3.追索劳动报酬或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4.相邻权纠纷;
5.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引起的赔偿纠纷;
6.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7.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
8.人民法院认为可以进行诉前联调的其他民商事纠纷。
(二) 下列案件不纳入诉前联调
1.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包括选民资格、宣告失踪、宣告死亡、认定公民无民事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认定财产无主等案件);
2.适用督促程序的案件;
3.适用破产程序的案件;
4.确认身份关系的案件;
5.规避法律或者损害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第三人利益以及其他依纠纷性质不宜进行诉前调解的案件,不适用诉前联调。
四 诉前联调程序
(一)当事人向基层法院提起各类民商事、行政诉讼时,法院立案工作人员可进行审查甄别,对属于法院管辖范围的案件,除法律规定不能或者不宜调解的以外,能够当场调解的可引导当事人到诉前联调工作室当场调解;当场调解不成的,可引导当事人选择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或者其他调解组织、诉前联调工作室进行调解;对当事人不愿调解的,按照立案程序办理立案手续。
(二)当事人同意选择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或者其他组织调解的,诉前联调工作室应当向当事人出具《诉前调解建议书》,由当事人签名确认随《诉前调解委托函》一并移交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或者其他调解组织。
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或者其他调解组织应自接受委托之日起15日内完成调解工作,并将《委托调解情况复函》和有关案件材料送交诉前联调工作室。
(三)当事人同意选择诉前联调工作室调解的,应向诉前联调工作室提交《诉前联调申请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名确认后进入诉前调解程序。
(四)诉前联调工作室受理的纠纷,凡不能当场调解的,可以协商约定调解时间,约定的时间自收件之日起一般不应超过3个工作日,但双方当事人同意的除外。
(五)诉前联调可以通过约见当事人面谈、电话调解等方式进行。
(六)诉前联调一般应在诉前联调工作室进行,但为方便当事人、方便工作,也可选择在相关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诉前联调成员单位或者其他适宜调解的场所进行。
(七)诉前联调涉及跨地区、跨部门或者群体性纠纷,诉前联调工作室可以联络相关单位协商处理,也可以报请诉前联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处理。
(八)诉前联调工作室受理的纠纷须自收件登记之日起7日内办结;跨地区、跨部门或者群体性纠纷,可自收件登记之日起15日内办结。
上述规定调解期限届满,但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五 诉前联调与司法确认
经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或者其他调解组织、诉前联调工作室调解达成协议的,调解员应告知双方当事人该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可以共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
双方当事人对诉前调解达成的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裁定调解协议有效,并告知主动执行制度。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可直接移送强制执行,对方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