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无障碍浏览
所在位置

17年后,这对邻居终于握手言和

作者:原创 发布时间:2025-09-05

广宁县某镇马路旁,一条曾经堆满杂物的巷道焕然一新,没了过往的杂乱不堪,来往的行人无不笑意盈盈。老王和老罗站在平整光亮的新地面上相视粲然一笑,因巷道而纠缠了17年的“恩怨情仇”在此刻随秋风烟消云散。

然而很难想象,不久前这里还是堵路又堵心,一副杂物堆积如山的脏乱差景象,让人唯恐避之不及。



“三尺巷道”引纠纷

纠纷的伏笔早在17年前已埋下。

2008年,老王依法取得了案涉地块的使用权,不曾想这却让已在此盖好房子的老罗心有怨言,认为老王的地块紧贴他的房屋,岂不是没有了公共巷道。一气之下,老罗便以各种理由在房屋周边堆放杂物、设置障碍,导致巷道被侵占,影响老王的商铺的出租。

多年来,双方经常为此争吵,镇、村干部和邻居虽也常来“劝架”,但都以失败告终。淤泥、建筑垃圾……这些日复一日堆积的障碍物,最终演变成横亘在二人之间的“心墙”,17年间龃龉不断。

  2025年4月14日,老王将老罗诉至广宁县法院。



“人大代表+法官”合力解纠纷

“从法理上,老罗确实是侵占了老王的土地,也因为杂物摆放影响老王房屋的正常使用。”接到案件后,王银河法官仔细思考着,“一槌能定分,却难解争。”

这案件看似简单,但回看两人这17年的争吵,王银河法官知道,即便判决责令清除障碍,执行阶段也可能面临拒不配合甚至对抗的风险。

经过慎重考虑,王银河邀请了镇人大代表、平安法治办主任、广宁法院特邀调解员谢洪全参与调解。

谢洪全长期扎根基层,被称为当地的“活档案”。他为人热情,擅长说理,也曾参与过老王和老罗纠纷的调解,对二人的性格特点、实际诉求等信息都了如指掌。

去往某镇的路上,谢代表事无巨细地和王法官讲着纠纷的始末,其中双方的产权证存在明显差异——“共墙”和“公共巷道”短短几字,就是二人17年来争吵不休的关键所在。



法理润人心,一笑泯恩仇

  时值七月,天气炎热。谢代表从附近小店端来几碗绿豆沙,“天热,先降降火,咱们慢慢聊。”

从拉家常开始,到这些年的“恩怨情仇”,再到诉讼流程、相邻土地权属争议、排除妨碍等的释法说理,王法官潜移默化中帮大家梳理归纳了当前争议焦点和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了双方诉讼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二人边听边点头,谢代表见状便对老罗推心置腹地说道,“老罗哥,我们说,你们可能还不信,现在法官也说了,地是老王的,你占多久也不会归你。这小巷虽是老王的,实际也没有其他建筑物,还是你们俩通行使用,现在杂物堵堆在这里,他不舒服,您也难受。”

  谢代表转头又对老王说:“王老板,刚王法官也说了,这个案件您占理,但老罗对土地权属争议的异议可以提行政诉讼,这你告我、我告你的,不如想个大家都实惠的办法,协商解决。”

广宁法院王银河法官把准焦点地释法,谢代表配合着将每一句“法理”都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本地大白话。

最后,谢代表更是将“六尺巷”和村里的“和”文化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促成双方和解。当天,老王也承诺巷道交由老罗打理,双方共同使用,两家共同完成地面硬底化。

 

    

  一场跨越17年的纠葛,随着调解书制成正式画上句号。

  2025年8月下旬,这条曾经堆满杂物的巷道在经过硬底化之后焕然一新。“事情虽小,但关乎两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感和乡镇治理的和谐稳定,既要明辨是非,更要将心比心,以和为贵。”谢代表感慨道。

近年来,广宁法院积极探索“人大+法院”多元解纷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基层、熟悉民情、善于沟通的独特优势,与法官专业的法律素养和司法权威形成有效互补。该机制通过建立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调解培训等具体举措,实现了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运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广宁的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上一篇:“薪”希望,从法官的“多问一句”开始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相关链接>>
广东省广宁县人民法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GDGNF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35954号-1   粤公网安备 44122302000061号   网络支持:易动力科技